博智职业教育研究院
Notice Bulletin
行业资讯
通知公告 您的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通知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开展非遗学科专业建设;将继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2025-01-18 返回列表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580号建议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发展及健全传承人梯队建设的建议》收悉,经商税务总局、教育部,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是我国文化事业重要内容。文化和旅游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所提出的有关建议,我们正在工作中推进落实。

  一、关于通过职业教育完善传承人队伍建设

  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是非遗保护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会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指导相关院校深入参与非遗人才培养,推动产教融合。

  一是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15年以来,我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组织传承人群到相关院校开展学习培训,提高文化自信和传承发展能力。截至2023年底,全国149所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参与,举办各类研培班1330余期,培训非遗传承人4.86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惠益非遗传承人超过10万人次。一批优秀中青年学员在技能比赛、展览展会中崭露头角,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一批职业院校引入非遗传承人参与专业教学,支持在校学生拜师学艺,完善“双师型”教学队伍,有力强化了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支持开展非遗相关职业教育。教育部持续优化专业设置,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民生紧缺需求。目前《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中共计80余个非遗相关专业,包括戏曲表演、工艺美术等高职本科专业,民族传统技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等高职专科专业,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美术、民间传统工艺等中职专业。2023年,全国共有相关专业布点数4800余个,招生人数达51万余人;2024年,支持增设文物修复与保护、民族传统技艺、民族服装与装饰、民族表演艺术等专业点506个。教育部积极推动非遗教材、课程建设,支持相关院校建设艺术设计等专业教学资源库;遴选《民族民间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等一批培养传统文化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立项建设“现代烙画艺术鉴赏与体验”等3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促进非遗领域优质职教资源共建共享。

  三是持续推动产教融合和产学合作。教育部先后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等文件,指导各地规范有序开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施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非遗文化新媒体创意实务”等相关产学合作项目建设。文化和旅游部依托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等工作,引导院校参与非遗保护实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多所院校持续面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举办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研培班,支持建设非遗工坊,形成了“扶贫扶教、育产育人”的工作经验。一批院校与地方形成了紧密合作,带动了当地传统工艺相关产业的整体提升,实现了产学研融合发展。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不断完善非遗教材、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立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的长效机制,推动开展非遗学科专业建设。同时,将继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非遗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

  二、关于推动传统工艺转化创新

  文化和旅游部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传统工艺振兴工作。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我国传统工艺振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提出要“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文化和旅游部依托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组织专业院校帮助传承人了解社会需求,开拓眼界思路,解决技艺难题,提升传统工艺设计制作水平。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先后设立了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上述工作带动下,各地传统工艺产品在材料、工艺、设计、制作、品牌建设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表现题材和产品品种得到极大丰富,传统工艺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指导各地引导传统工艺企业、作坊、合作社设立非遗工坊,帮助当地民众实现居家就业。截至2023年底,各地设立非遗工坊近6700家,服务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起,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商务部、原国务院扶贫办,支持各电商平台和各地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非遗购物节”活动,通过组织线上直播带货、线下销售活动等方式,帮助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相关企业拓展销售渠道,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为稳就业、促消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同时,文化和旅游部还通过与地方共同举办“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非遗品牌大会等活动,不断加强传统工艺产品的宣传、展示和销售。

  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对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依照上述通知明确的任务要求,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激发广大手工艺者的创新创造活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三、关于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2月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加强项目梳理、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保护文化生态、培育特色线路、开展双向培训等各项任务。文化和旅游部通过组织举办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交流活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训班、支持举办“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主题论坛等方式,组织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非遗传承人和旅游从业人员开展研讨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国旅游报社连续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共征集发布了30个优秀案例;开展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发布32条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鼓励带动各地开展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做法。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积极落实文件要求,进一步推动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传承人群、旅游经营主体、新闻媒体结合各自业务职能和行业特点,找准融合发展的切入点,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稳步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四、关于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力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和旅游部先后认定了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公布了2万多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龙头,地市级、县级传承人为骨干,一般传承人为基础的非遗传承人群队伍。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资金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用于支持开展传承教学活动。为激励、促进和规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2021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年度评估工作。对评估优秀的,文化和旅游部予以表扬,并适当增加传承补助经费。全国各地也陆续开展省级及以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工作。

  税务总局积极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为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纳税人减轻税收负担。如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等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符合条件的传承人均可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同时,非遗传承人在保护传承活动中开展研发所发生的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可按100%比例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传承人设立的法人企业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标准的,其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仅为5%。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做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工作,指导各地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有力支持。税务部门将持续优化税收服务,强化政策宣传辅导,促进非遗传承发展。

  五、关于加大非遗海外传播

  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非遗的国际传播,持续提高中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较早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共计4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推动在我国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培训中心,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8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2024年,我国成功当选2024—202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政策制定,扩大我国非遗影响力。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各类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活动,积极开展非遗对外传播。如在“欢乐春节”“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文化丝路”计划、“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全国联动活动中,均开展了非遗项目和宣传展示。2024年“欢乐春节”在海外7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400余场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其中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地举行了舞龙舞狮、潮汕英歌舞等非遗项目展演,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春节文化。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也积极发挥阵地作用,联动开展非遗宣传。同时,文化和旅游部统筹利用自有媒体和新媒体平台,面向国际人群开展非遗宣传。如在中国文化网设立《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近5年来,共发布非遗相关英文报道1100余篇,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相关帖文1300余条、视频200余条,宣传展示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传统工艺和戏曲曲艺等非遗项目,同时加强文旅传播云平台建设,征集制作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非遗数字资源,为海外传播提供更多传播内容。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进一步挖掘整合资源,丰富实体活动,创新数字体验,推动我国非遗的国际传播,依托非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二维码
博智职业教育研究院 电话:400-023-1785 邮箱:bozhiive@163.com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同景路5号 A3栋16-13
Copyright © 2024 重庆博智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4023303号-1